共和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欢迎您!N/A 返回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门户网站

关于印发《关于共和县国土绿化及城镇绿化项目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的通知

县人民政府:

共和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共和县国土绿化及城镇绿化项目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现随文印发,请针对该报告所提存在问题及建议,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办理,并在20247月份召开的县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作办理情况报告。

共和县人大常委会

202464

关于共和县国土绿化及城镇绿化项目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64日在共和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

县人大常委会农牧城建环保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钟耀庭

主任,各位副主任、委员:

为深入了解我县国土绿化及城镇绿化项目的实施情况,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24年监督计划,5月8日,县人大常委会农牧城建环保工作委员会牵头,组织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和部分州县乡三级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先后赴塘格木镇、达连沟、塔拉滩光伏治沙点等地,通过听取汇报、现场观摩、研讨交流等方式,重点对我县国土绿化、城镇绿化等工作进行深入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人民政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围绕“两湖、两滩”重点区域,着力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和谐共生发展局面,持续加大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全县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 

(一)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职责。按照省州国土绿化工作总体部署,充分发挥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主任”“双组长”的国土绿化委员会和绿化工作领导小组职能作用。坚持“增绿量、上水平、抓管护、出效果”,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根据不同绿地类型、立地条件、植物的生物学特性,选择适宜生长的乡土树种进行造绿。坚持植物造景,以绿为主。在植物配置上,以乔木、灌木为主,实施大幅增绿,丰富色带景观效果,体现地域特色。坚持以人为本、提质增效。有效发挥植物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中的作用。坚持示范带动、逐步推进。选取城镇重要节点、重点区域、社会公益单位等区域进行高标准绿化,推动引领示范、以点带面、全面提升。

(二)紧抓造林绿化,厚植林草底色。国土绿化方面,截至2023年,重点实施17个国土绿化项目,总投资5.4亿元,完成营造林17.53万亩,防沙治沙11.5万亩,退化草原改良122万亩,草原有害生物防控120万亩,鼠害防控140万亩,围栏封育156.44万,黑土滩治理3万亩,网围栏建设30万亩,退化草地补播8万亩,毒害草综合治理1万亩,高原鼠兔大面积防治68万亩、成效巩固24.412万亩,封山育林13万亩、退化林修复3.38万亩,优良草种繁育基地3000亩。城镇绿化方面,共和县城镇及周边绿化改造提升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完成县疾控中心、市民中心等多地块的绿化提升改造,城区总绿化面积38.1414万平方米。在赛乾公园、环城东路东入口、青海湖大街两侧、恰雄路北侧、既有口袋公园补植复绿5块43650平方米,植物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疏密适当,并根据我县气候特点,选用本地区适生、常绿树种青海云杉、油松、小叶海棠、暴马丁香、北美海棠等苗木30余种苗木5万余棵。扎实开展城市裸露土体修复、行道树更新等工作,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在环城东路公益林、同德桥南北两侧、藏医院东侧空地、环城东路两侧、达连沟试验区补植补栽6块186836平方米约3万余棵树种,争取群众欢迎、群众受益、群众认可的实际成效,既“增绿”,也“护绿”,不断提升县域绿化品质。

(三)加强苗木管护,巩固绿化成果。全面推行林长制,以完善林长体系、履行林长职责为抓手,建立健全运行规范、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林草资源管护机制,坚决筑牢守好生态安全屏障。建立健全重大森林草原有害生物灾害防治应急管理体系,健全完善联防联治机制,最大限度减轻有害生物给森林草原资源造成的损失。抓好森林防火,紧盯高火险时段和高火险地区,组织护林员进林、设防布卡、密集巡查、严防死守,封住山、看住人、护住林。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绿化统筹规划滞后作为高海拔地区,环境气候较为恶劣,在此前提下,绿化工程的实施难度较大,要求较高,更需要科学、有效的统筹规划。但就目前来看我县绿化规划与管理存在短板,缺乏专业规划指导,从人员储备到政策性的规划都表现不足。见缝插针式开展设计施工绿化工作,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无序性、滞后性。截至目前,我县无国土和城市绿化专项规划,县级绿色规划、“三北”防护林、沙漠化治理等规划亟待进一步建立完善。

(二)本地育苗能力欠缺。我县本地化树种选用与培育能力薄弱,在此方面人财物投入力度不高,苗木培育基地稀少,县域范围内苗木资源缺乏。目前,本地苗木供应不到每年项目预期用苗的5%,过度依赖外地调运苗木,苗木质量难以控制,面临气候适应性差,成活率较低等问题,影响了绿化效果和植物的健康生长。

(三)项目监管存在漏洞。部分项目由于没有做好前期规划,加之实施过程中监督管理不到位,产生问题未及时纠偏,出现项目实施效果与设计、施工图纸、实地图斑情况不符的现象。同时,由于施工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施工不规范,没有按照科学、标准的施工流程开展,导致项目实施未达到预期目标;在部分苗木品种的选择上不因地制宜,未选择适应本地环境的苗木植株;本地培育苗木的比例偏低,苗木质量不达标,导致成活率低。

(四)小区绿化达标率低。县域内部分住宅小区绿化率低,小区绿化普遍不达标,更谈不上绿化的功能性和美观性,大量小区存在着缺株的情况,住宅区内许多硬化地表、活动设施都暴露在外,缺乏绿荫遮蔽,长期受到暴晒雨淋,导致基础设施老化严重,降低了居民生活的舒适度。由于受到经费的限制和挖潜增加配套设施的需要,绿化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在做减法,从绿植的补充、养护等各环节都出现缺人缺办法缺资金的情况。

(五)草原保护修复不足。我县部分夏季草场黑土滩化,鼠害,毒杂草等危害严重,草场退化明显。退化的黑土滩上鼠洞密布,鼠类活动猖獗,对草原造成严重破坏,日复一日形成恶性循环;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放牧、水土流失等多种原因,黑土滩和黑土坡越来越多。草地退化严重制约着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影响着全县畜牧业生产。

(六)管护宣传亟待提高。一是调研了解到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2.91%,全县管护人员2476人,林草项目管护员人均管护面积5000亩/人,林草湿地管护员人均管护面积2000亩/人。专业管护人员极度匮乏,造型乔、灌木未达到原有设计预期,且病虫害,过冬保暖保水等方面均有短板,技术人员严重断层,管护工作队伍力量单薄。同时,今年开始施工单位管养合同陆续到期,目前人力、财力、物力配置尚不足以应对即将到来的维护高峰。二是项目完成后由于公众宣传教育工作及管理工作滞后,群众自觉性不强,出现在绿化区内放牧等人为破坏的现象,对绿化带爱护程度不高,导致绿化成果时常遭到破坏,影响了绿化效果的持久性,也在另一方面造成了资金的浪费,宣传教育工作和后期管理工作亟待解决。

三、意见建议

(一)强化规划引领作用。要把规划放在我县国土绿化及城镇绿化工作的首要位置,制定科学的绿化专项规划,加快我县城区绿化规划建设,加快落实“三北”防护林项目编制工作、建立我县沙漠治理规划设计。在规划理念上,要充分结合实际,在树种选择、景观打造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地域特色,并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合生长的树种,以提高绿化效果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在规划设计上,要实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思路规划化、规划项目化、项目资金化。在规划执行上,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全面提升育苗能力科学选择绿化健康种苗是绿化成效的关键。要充分发挥我县林业站、林场等林草部门的选苗育苗能力,通过人才引进等方式引进一批综合性专业性人才,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强化我县本地树种的选育与推广工作,同时引导群众和私企组织参与育苗工作,全面深化推进我县绿化工作。

(三)健全项目管理制度。一要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定期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估,确保项目质量和效果。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确保项目能够按照规划顺利推进。同时,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对接,积极主动衔接相关问题,尤其是黑土滩治理。二要申请相关项目资金支持,形成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提高项目苗木栽植成活率、后期管护质量及项目整体效益。建立健全绿化项目管理体系,细化职能职责,加强学习培训,全面提升林草项目管理水平,逐步建立起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林业管理队伍。

(四)提升小区绿化环境。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督,明确相关政府部门对新建商品房的绿化和景观进行管理和监督的责任,确保业主权益得到保障。通过政府投资和社会力量合作,加大绿化建设力度,特别是在老旧居民区和工业区,提高绿化覆盖率。进一步提升改造城市“小微绿化”“口袋公园”和住宅小区绿化工作,满足居民亲近自然、休闲娱乐、锻炼健身的需要,改善人居环境。鼓励社区参与和管理,鼓励业主参与小区绿化管理,通过社区活动提高居民对小区绿化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加强物业公司在绿化管理方面的技能培训。

(五)治理草原修复环境。严格按照国土“三调”数据库土地类型为依据,相关部门大力开展详细的实地调查,掌握草原退化的规模及退化程度,形成治理规划方案,积极与上级联系协调,争取治理项目及资金,根据立地条件,科学合理选择优良草种,优化整地、抚育等人工种草修复措施,优选草种进行多品种组合搭配,采取混播种草复绿综合技术措施,提高种植植被的稳定性;在黑土坡治理中,综合应用混播种草、配方施肥、多种农艺措施组合等技术;在退化草地治理中,开展飞播种草治理新技术,减少对原生态系统的人为扰动,维护和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性。

(六)健全长效发展机制一是各相关单位要各尽其职、各负其责,整合人财物等资源力量,多元化筹措资金,严格管控措施,定点、定片、定区制定包保管护区域,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巩固历年来的绿化成果,完善补植补栽,全面排查修复已实施的绿化项目,科学开展灌溉、除草、除虫、防冻、修剪等工作,进一步提高树木成活率,把已完成绿化成果保护好、管理好,有效发挥绿化成果的生态效益。二是持续做好城镇绿化的宣传工作,创新宣传形式和宣传手段,充分依托县域内各类媒体平台,加大绿化建设的宣传引导,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爱绿护绿意识。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到城镇绿化建设中来,齐心合力打造绿色生活模式,营造更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