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欢迎您!N/A 返回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门户网站

念好“六字”诀 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今年以来,共和县人大常委会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实践活动贯穿于人大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县乡镇两级人大上下同心、同频共振,主动入位、积极作为,念好学、宣、联、督、润、助“六字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和篇章作出人大贡献。

“学”字为先,履职为民蓄动能。把学习作为筑牢主题实践活动的根基,采取“线上+线下”“集中+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常委会党组会议、乡镇人大主席团会议进行学习,安排部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实践活动。依托代表联络站、活动室,定期组织代表开展培训,在学习新修订的《代表法》《监督法》等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培训内容,不断夯实思想基础,持续提升思想引领力和理论传播力,让代表们在深刻领悟的过程中能说、能讲、能带领广大群众共同学思践悟。截至目前,先后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参加各类培训6期,培训人大代表245人次,有效提升了人大代表的政治素养和履职能力。    “宣”字为要,舆论引领聚共识。把宣传作为拓宽主题实践活动的渠道,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成立以县人大各委室、乡镇人大主席团为主的18个宣讲团,广泛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要求,基本理念和海南实践、共和故事,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利用“两室”、省州基层立法点等阵地,组织人大代表在茶余饭后走进小区(居民区),与选民以“拉家常”的方式宣传宣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开展宣讲68次,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同时,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发布信息90余条,广泛宣传主题实践活动的进展情况和工作成效,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广大群众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联”字为基,贴近群众暖人心。把联系群众作为深化主题实践活动的纽带,支持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尽责,引导各级代表以实际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增进各族群众民生福祉。全县11个人大代表联络室和58个代表活动室充分发挥作用,各级人大代表积极开展向选民述职、接待选民、普法强基、志愿服务等活动,面对面倾听群众心声,真正做到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持续落实常委会领导联系常委会组成人员、常委会组成人员与人大代表、人大代表与群众三级联系制度,每月固定一天在代表联络室或活动室轮流坐班接待选民,因地制宜、精准选题,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代表活动,及时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积极反映群众的意见建议,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截止目前,全县各级人大代表累计开展述职评议300人次,接待选民2000余人次。

“督”字为纲,强化监督提质效。把精准监督作为推动主题实践活动的抓手,各乡镇人大组织各级人大代表紧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走访座谈、实地查看等方式,广泛收集社情民意,积极建言献策,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力参考。聚焦产业发展、民生项目、生态保护、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累计组织人大代表开展调研视察活动12次,收集意见建议113件,在代表们的持续跟踪推动下,82个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与此同时,积极鼓励人大代表立足自身岗位优势,发挥专业特长和资源优势,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工作中,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中展现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切实将主题实践活动成果转化为推动地方发展的实际成效。    “润”字为笔,绘就团结新画卷。把文化惠民作为滋养主题实践活动的源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全方位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在基层的引领力和影响力。协调县文体旅游广电局深入各乡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11场次,石乃亥镇举办“共和-乌兰-刚察-天峻”毗邻乡镇民族团结进步“联创联建”暨乡村旅游艺术节活动,倒淌河镇蒙古村与湟源县日月藏族乡日月山村举办毗邻地区“党建长廊”建设联谊活动,人大代表带头参与其中,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展现新时代人大代表风采。充分发挥党员代表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担当、主动作为,“七一”期间,龙羊峡、塘格木、沙珠玉等乡镇紧扣“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清风正气、奋进伟大征程”主题开展文艺汇演、慰问党员等活动5场次,以实际行动向党的生日献礼。    “助”字为重,守护生态保屏障。把助力生态作为践行主题实践活动的担当,立足生态保护优先战略,以代表履职为纽带,凝聚各方力量守护绿水青山。聚焦生态保护重点领域,听取审议政府2024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专项报告,开展县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述职评议。组织代表对河湖长制、林长制实施情况进行深度视察,实地查看共和盆地三北六期治沙工程、国土绿化示范试点项目等重点工程进展,通过“现场看+会议听+建议提”的闭环模式,推动生态治理提质增效。持续盯牢河道治理、防护林补植补栽、水质改善等10件生态类建议,严格执行“三见面”“四级审核”制度,适时跟踪督办、催办,以线提面助推建议办理工作提质加速。黑马河镇、石乃亥镇、倒淌河镇人大分别组织代表围绕生态移民搬迁安置点开展“沉浸式”视察,全方位掌握项目推进与民生关切。同时,发动代表带头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形成“人大监督、代表示范、群众参与”的生态保护新格局。